查看原文
其他

产城学而思之二:位置绝佳的中关村西区却一路跑偏,到底哪里做的有问题?

清河腐竹 清河三思
2024-08-26


要讲北京的产业,必须要讲到海淀,因为海淀是北京最牛的区,没有之一;而目前的海淀,可以说是一个大号的中关村。。。



虽然在《看帝都》系列里聊过,不过鉴于中关村的重要性和复杂性,清河还是愿意再重新捋一下中关村这个概念的演变历史。







01

中关村内涵在不断扩充

几乎是每十年一次重大调整







先讲下几个关键的时点吧,巧了,正好是每十年有一次重大变化:1988年,1999年,2009年,2019年。



第一次,1988年,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



这一年,国务院批准创建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,基本上是地理意义上的中关村区域,后来范围有过几次调整(三园、五园、七园都有,总之是逐渐扩容),逐渐形成了“一区五园”的格局,即海淀园、丰台园、昌平园、电子城、亦庄园。以下多图引自KNDD2080的文章。



后来叱咤风云的上地信息产业基地、中关村软件园、永丰航天城,甚至包括丰台、望京、亦庄等区域,当时已经存在了,只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已。





第二次,1999年,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



正式确立为中关村科技园区,除了已有的100平方公里的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之外,还包括1.8平方公里的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和2平方公里的永丰工业中试基地,以及正在开发的约0.5平方公里的中关村西区。








第三次,2009年,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



其实从2004年开始,中关村科技园区这一概念的内涵也在不断调整,总体思路是将中关村的概念辐射到全市范围。



也不再是一区五园了,而是一区十园,是指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海淀园、丰台园、昌平园、电子城、亦庄园、德胜园、石景山园、雍和园、通州园、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。



2012年10月,范围扩大至一区十六园(488平方公里),这一次的规划红利,彻底做到了让北京市的每个区县都参与其中。



第四次,2019年,中关村科学城扩大至海淀全域



政府在2011年制作了《中关村科学城发展规划(2011-2015)》,中关村科学城以中关村大街、知春路和学院路为轴线,总面积约75平方公里,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核心。



到2019年,政府再次调整规划,把中关村科学城扩大至海淀区全域,整体思路和当初把中关村科技园逐步扩大至北京各区一样,希望先进带动后进、扶持政策雨露均沾。



如果只是简单回顾中关村园区的概念演进或者范围逐步扩大,大唱赞歌说中关村如何牛掰,那不是清河的风格,我还是希望通过回溯它的发展历程,尝试探索下它走过的弯路和踩过的坑。。。



本系列的第一篇里,我们选取了2001年作为一个切片,看到了北京、上海、郑州、松山湖这些天南海北的地方,不约而同开启了城市新区的建设。这一篇先聊下狭义的中关村,即海淀园或者海淀全境,望京、丰台、昌平、亦庄啥的,有机会下次再说。







02

以中关村西区为样本

看看如何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碎






1.期待越高,失望越大



而我们对于中关村的讨论,也从2001年这个切片开始。就在这一年前后,中关村西区、中关村软件园规划设计方案既定,开始建设。





清华做的方案,可以说理念很先进,无论是区域地下空间整体联通,还是局部二层连廊提升内部联通效率、大面积绿地等等,在2000年前后应该属于比较超前了(当然了,实际落地和使用效果非常拉跨)。



但是,设计得在牛掰,也还是要落地,而且都逃不过对比,尤其是和同一时期、同一区域的项目对比。。。同一时期,中关村东区的融科资讯中心也在开发建设中;20年之后回过头来看,东区这边依然汇集了量级足够的科技企业,而西区,呃。。。虽然地段比东区好上很多,但一把好牌打得可以说几乎稀碎。



也许当时的boss们对于IT产业有些误解吧,或者对于产业聚集区/科技园区有些误解?。。。



2.用开发商的思路来做短线



嘴上喊着要搞科技产业园区和高科技总部基地,估计心里想的只是搞CBD,而且不能输给国贸CBD的那种,我拼了老命搞一级开发,拆出来这块宝地,只要拆成一块一块卖给大企业,土地的钱先赚回来,导入的产业咱们尽量吧。。。



北科建这种卖地赚钱、一二级联动的开发商思路,对于产业准入的无所谓心态,直接招致了现实打脸。。。引入的企业是中钢、中国化工的蓝星、普天这些央企,还有新东方这样的教培企业,这些企业和中关村的科技产业有啥关联度,有点让人看不懂。



除了产业凌乱,业态也是凌乱。。。与海量写字楼同时推向市场的,还有海龙、E世界、科贸、鼎好等电子大卖场,一方面商贩云集、鱼龙混杂,一方面不乏商铺散售、产权分散等骚操作,为区域的后续发展埋下了足够多的伏雷。



据说当时的市里领导雄心壮志且要求很高,提出中关村一定要三年大变样,而且要多搞大企业总部。估计执行层面就萝卜快了不洗泥吧。



着急出效果的焦虑,导致了动作的刚猛。。。整个片区一次性拆迁,N个地块同时施工,然后又把100万平米的办公空间同期推向市场,这个操作也是没谁了,产业有没有导入不确定,但几乎是基本上摧毁了周边的商办市场。



本来可以分期开发慢慢孵化的,现在一次性拆迁和开发建设导致了大量的资金沉淀,推高了整体成本,又急于牟利而不愿意长期持有,自然只能指望着卖地卖楼。。。



3.只想着收割大企业而忽视了初创



无论是高端CBD的预期,还是科技大企业总部云集的愿景,都把主要目标投向了科技巨头,但似乎是忘记了,中关村的真正活力,来自那些还在初创期的小微企业。



现在的中关村西区,坐拥中关村大街和北四环交叉的黄金位置,但似乎是一个四不像的存在。到了2009年左右,中关村也意识到自己走歪了,又推出了一个文件,说这个区域不欢迎电子卖场、购物中心。。。



2014年流行双创,以前海淀图书城那条街,瞬间成了创业大街,各种咖啡馆和创投机构,欢迎各种初创的小微企业入驻,风水轮流转,感觉更像是对中关村西区的嘲讽。



所以,从实际效果来看,以房地产和CBD的思路来搞科技园区,从产业到城建,都出现了很多的问题。。。






03

当时国内IT产业整体弱势

也算是中关村西区的时代局限性






1.正赶上产业青黄不接



其实,2001年在信息科技产业的发展历史上,应该也是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一年。



在美国,90年代互联网企业迅速崛起,1995年有互联网企业登录纳斯达克,创造了财富神话,西风东渐之下,国内也有瀛海威、亚信、搜狐等来路各异的创业企业,但是都还不成规模。



在国内,早年间在中关村叱诧风云的大企业四通、联想们,谈不上啥科技体系,更多是在外国的主机基础上做本土化的应用插件,现在备受争议的联想,当时就是靠汉卡赚的盆满钵满,当时的电脑没法用汉字,所有开发这种汉字输入的插件,可以一张卖一两千元。。。



但是幸福的日子总是短暂,1994年问世的486电脑自带汉字输入功能,让之前红红火火几乎躺赢的汉卡软硬件企业们瞬间团灭,联想开始谋求转型,除了搞地产之外,还专心搞组装制造业,从此就走上了“伪科创”的道路。



2000年,国家出台了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,把相关产业提高到了国家战略支持的高度。清河还是那个观点,一旦出台了支持力度这么大的政策文件, 一方面说明这个事情战略价值非常重要,另一方面说明我们之前做的比较差劲,短板太多。



也许大家想不到,当时各地政府对于集成电路相关的产业,特别没有兴趣,因为投入产出周期太长。。。上海也许是个例外。。。2000年4月中芯国际正式成立,次年9月中芯国际一厂投产,4个月后量产,投产和量产速度均创造了世界之最。2004年3月,中芯国际在香港上市,2005年成为世界第三大晶圆代工厂。



北京在历史上就没有太多做硬件的产业传统,唯一大点的就是京东方了,苦熬了很多年一度让人觉得续不上气了。。。所以在当时的行业阶段,更侧重软件和服务,属于正常选择。



但国内IT市场中以软件和服务为主的领域,有中关村西区心心念念要收割的总部大企业吗?



2.对产业发展存在误判



先回顾下市场:到了2000年左右,PC日渐普及,OICQ、BBS、网吧和foxmail都很流行,8848为代表的网上超市才刚刚试水,主流网速还是56k,中关村还有很多抱着孩子卖盗版光盘的妇女。



从行业生态来看:前几年有点规模的科技企业,无论是因为外部竞争还是内乱,纷纷趋弱甚至消亡,而国内能打的IT企业,几乎没有。。。用友、托普、金山啥的,勉强能算上。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都是外国企业主导,国内企业规模普遍偏小,在盗版横行的行业里,只能靠着做应用软件/汉化软件讨生活,而且内卷严重,有20%的软件都是关于电脑使用教学培训的。



曾经风光的早期中关村巨头们一个接一个倒下,而未来的科技巨头BAT们还没有壮大,在这种行业环境下,中关村西区的产业迷失,似乎也是有时代的局限性吧。



3.引入了科技巨头,也留不住



种瓜得瓜。。。



中关村西区倾力打造高端CBD楼宇,希望吸引科技巨头们来作为总部基地,20年后再来看,除了那些莫名其妙的行业外央企之外,似乎只有微软和爱奇艺还呆在了西区,科技大企业总部基地的定位,似乎有些落空。



被视为VIP目标客群的百度、网易、新浪等后来的互联网新贵,初创期奋斗创业的时窝在中关村西区还可以,但凡是发展进入正轨,就一个接一个忙不迭地搬离了这里。。。



谁愿意在鱼龙混杂的大卖场楼上办公,谁愿意每天堵在钢铁森林里而且和暮气沉沉的央企做邻居搞事业,去后厂村拿块地自建总部,与996的同行们扎堆,它不香吗。。。



当然了,大厂们向往的后厂村,后来也是一堆问题,这个咱们后续单独开一篇来吐槽。







04

管理体制也在不断试错

产业园是否应该脱离属地政府







前文介绍过,在不同的历史时期,中关村的定义在不断被扩充,逐渐形成了1+N的多园区格局;而中关村管委会,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虽然没有明文规定,但被默认为是比各区政府高半格的存在。



责权利不对等,各种矛盾日积月累,影响和拖累了进展与效率。两张皮的问题就出现了;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法定高半格且行政权统一的亦庄。



大中关村管委会管理着全市各区的多个产业园区,而小中关村管委会管理着海淀区的中关村核心区,但是,这里具体的各项政务审批,又需要落在属地的海淀区政府部门。



对于企业而言,又是大管委会,又是小管委会,走完流程之后还需要到海淀区再走一遍流程,都快晕倒了;而对于海淀区来说,也是不爽,明明是自己辖区内的中关村,但自己却管不着。。。



到2001年,北京市政府看不下去了,出台政策对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管理体制进行调整,明确中关村管委会由北京市和海淀区共同管理,将中关村管委会与海淀园管委会合并,同时管理重心下沉。



中关村管委会对各园区提供总体指导,直接负责海淀园的管理。。。这相当于把海淀园的管理交还给了海淀区,其他各区的分园也交还给了属地政府。



中关村管委会角色上有所弱化,侧重发展规划、战略宣传和面向科技企业的现代公共服务体系,协调各政府部门提供一站式服务。





====


本篇拿中关村西区作为一个样本切片,位置绝对好,核心的核心。



但面临着领导尽快见效的期待和压力,无论是对产业趋势的判断,还是对于行业生态的解读,对于自身的产业定位,以及对于项目的运营模式与操作节奏,都或多或少出现了问题,而且给未来埋下了很多东西。



而因为区域内各处物业资产的产权高度分散,即便20年后希望进行城市更新或者产业再造,也会面临着巨大的阻力和障碍;即使个别项目机缘巧合得以更新,但整个区域的问题,并不会随之轻易得解。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清河三思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